书天堂 | 冯其庸:“五陵红紫大河黄”
《风雨平生:冯其庸口述自传》
·五陵红紫大河黄·
惊悉文史大家冯其庸先生不幸仙逝,不胜悲痛之至。《风雨平生——冯其庸口述自传》是冯先生生前出版的最后一部著作。1个月前,他收到此书时激动不已的神情如在目前。不料如今已天人永隔。再过几天,就是中国的新春佳节,特将冯先生关于春节的一段早年回忆摘出,以表我们深深的遗憾和诚挚的纪念。
音容宛在,风骨长存!
(题图)冯先生在校改本书书稿
春节寻访古迹
“四清”的时候,对我来说有特别重大的意义,为什么呢?从1954年我到北京以后,就再没有机会到外面去调查。我自己一直有这个想法,我认为一切讨论古代的文化历史的问题,最好是做实地调查。因为有许多遗迹都还存在。可是我没有机会出去实地调查。这次派我到陕西去,我觉得太理想了,因为陕西是中国文化最主要的地区,尤其是唐代文化,周秦汉唐有很多遗迹都在陕西,到了陕西那个地区,自然而然会接触到很多古代的东西,所以我觉得这是个意外的收获。
尽管生活很艰苦,还是有星期天的,另外也有节假日,我就利用节假日去调查。长安附近的周秦汉唐的文化遗址,基本上我都调查遍了,像汉代的未央宫遗址,未央宫是斩韩信的地方;还有项羽烧掉的阿房宫的遗址,遗址前面还有大片的广场,当时我去的时候种满了玉米,但是玉米已经老了,那时候10月份了嘛,有的玉米已经收了,大片的广场都露出来了;还有唐代的这个兴庆宫遗址,现在成了兴庆宫公园了;还有大明宫遗址,那是杜甫、李白上朝的地方,大明宫面积非常大,当时一片荒凉,土丘有一层楼高。
唐诗里所写到的地方,比如说杜甫住的地方、唐玄奘埋骨的兴教寺、神禾塬上的香积寺……我所知道的这些名胜古迹,凡是我能走得到的地方,我都去做历史调查。
终南山雪景
有一次寒假,我就带着大家去送灯台,终南山旁边有一座小山叫送灯台,也有上千米高吧,已经下过雪了,很厚的积雪,景色确实非常漂亮。他们告诉我,送灯台有老虎的足迹,我们看到很大的很奇怪的野兽的足迹,但是弄不清楚到底是什么动物的足迹。我还写了一首诗:“群山簇簇兀斜阳。太乙峰高不可望。独立苍茫何所见,五陵红紫大河黄。”“群山簇簇兀斜阳”,一个一个山头,一群山头,一簇一簇,兀立在斜阳中间,“太乙峰高不可望”,终南山的主峰叫太乙峰,最高的主峰,高得望都望不见了,第三句“独立苍茫何所见”,在一片暮色中,独自在送灯台的顶上看到什么呢?“五陵红紫大河黄”,陕西最有名的一条河是渭河,渭河简称大河,渭河北面的丘陵叫五陵原,是唐代埋葬许多帝王将相的地方,唐高宗的陵墓就在那里,卫青、霍去病,汉代的坟墓也在那里,远远就可以看到很高的一个一个的坟堆。黄土高原有一个特色,到了傍晚,斜阳的时候,太阳的光照射上去,真正是发红、发紫的颜色。泾水、渭水,泾渭分明嘛,泾水清,渭水浊,河水是黄色的,所以“五陵红紫大河黄”。
到了春节期间,我带了好几个人一起上终南山。终南山比较高,名胜古迹有很多,寺庙也有很多,当时都已经败落了。因为路很险,大家走了一半就不愿意上去了,我坚持要到山顶,所以我往山上一直走,最终走到终南山的顶上,哎呀,一到终南山顶上觉得特别好,这样的意境,往南面看是秦岭,因为晴天,太阳一照整个秦岭都是蓝颜色的,蓝得就像蓝宝石一样,往这边看,这边的山峰都是积雪,雪白的山峰。真是不到终南山顶上,哪能看到这种奇异的景色啊!所以我高兴得不得了。
香积寺雪景
当时纪律很严明,如果你当天出去不回来,要处分的。我去看神禾塬上的香积寺,怕回不来啊,就拼命地跑,总算是跑到香积寺。王维的诗里不是有“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吗?实际上他所说的云峰是黄土高原,因为真正的秦岭,真正的终南山都离它还很远。神禾塬这个黄土高原也很高,就像爬山一样,所以“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你不自己去香积寺看,就容易误解香积寺是在深山里,实际上是在高原上头。
我去的那个时候还有寺庙,已经败落了,剩下的房子已经不多了,老房子只剩几间,但是庙产还很大,周围的废墟,都是香积寺的。香积寺外面有一棵大树,什么树我也记不起来了,像是千年的古树。我去的时候,刚好一个老和尚盘腿在树下打坐,那个情景就像一幅画似的。我看着他在打坐,就等他,等了一会儿,他睁开眼睛了,我就请教他,问他多大年纪了,我估计他有七十多岁,没有想到,他说有98岁,这个老和尚,让我真正感觉到,方外人完全是另外一种面貌。
后来隔了几年了,我又去了一次,我有机会再到陕西去的时候,我特意再去看一次,香积寺没有了,连那棵树也没有了。
《风雨平生:冯其庸口述自传》
作者:冯其庸/口述 宋本蓉/记录整理
出版社:商务印书馆
出版年: 2017-1
页数: 480
定价: 78.00
装帧: 平装
冯其庸先生口述:全景式记录九十四年风雨历程
【内容简介】
本书以口述自传的形式,简明而生动地叙述了著名文史学家冯其庸先生九十多年来所经历的风风雨雨和他所开辟的学术道路。冯先生出身贫寒,努力攻读,毕业于著名的无锡国专,后投笔从戎。1949年以后,历经风云变幻,仍一意向学,不仅主持校订《红楼梦》而成一代红学大家,创建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提出“大国学”新概念,更十赴新疆,三上帕米尔高原,又穿越米兰、罗布泊、楼兰、龙城、白龙堆、三陇沙入玉门关,查实了玄奘自于阗回归长安的最后路段。他重视文献记载,重视地面遗迹的调查,重视地下发掘的新资料。三者互相印证,才作定论。这一颇有心得的学术路径在其口述自传中得到充分的展示。
本书由国家图书馆中国记忆项目中心录音后转换成文;经传主五次修改、最终定稿,并附加大量彩色、黑白图片。本书文笔生动,深入浅出,图文并茂,是一部韵味悠长的口述自传,更是一幅真实再现中国近百年社会变迁的历史长卷。
自序
一、 童年记事
二、 求学之路
三、 执教人民大学
四、 历史剧争论和戏曲会演
五、 三年大饥荒
六、 独立乱流中
七、 解散人民大学
八、 《红楼梦》校订组
九、 红楼梦研究所
十、 《项羽不死于乌江考》
十一、 调任中国艺术研究院
十二、 《红楼梦》“三汇”
十三、 《红楼梦大辞典》《八家评批红楼梦》红楼随谈
十四、 十赴西域,探寻玄奘取经之路
十五、 人大国学院和安阳中国文字博物馆
十六、 《瓜饭楼丛稿》和《瓜饭楼外集》
后记
碎金书坊
商务印书馆学术中心文史类图书公共号
商务学术中心文史室新书一览,点击封面查看资讯或文摘
往期精彩回顾
书天堂 | 苗怀明:既欲求真实 宁复计辛苦 ——记台湾曲学大家郑骞
月度新书 | 2017年1月·商务印书馆学术中心新书(文史类)
新故相推,日生不滞 | 2016年度商务印书馆学术中心新书总目
长按图片,识别二维码
关注更多精彩